這是一系列竹田慢活探訪的開始
 
這一趟回到了竹田,找了很多朋友,留下了很多聲音。
希望當你走進竹田每一個角落,可以點開這一系列的節目,
放慢你的腳步,享受你的生活。
 
從1942年的德興碾米廠到2017年的大和頓物所,
在這一個空間當中,主理人PAUL 有什麼想法。
想要給進入位於竹田火車站前方的這一個空間的朋友們,
不管是空間的設計、頓物所的故事,他留下的不只有尋找台灣本原生種咖啡的香味,
還有每天晚上照亮回到竹田的遊子,給他們回家的路。
 

另外一個刻意留白出來的二樓的空間,可以看見旁邊高聳的樹木以及遠處的天空。

在某一次的到訪看到屋簷下,躲雨的貓ㄈㄤ。看到屋簷下躲雨的貓咪,這也算是一種共生吧!來到竹田也可以尋找一下在角落的貓咪歐。

來一杯得台灣咖啡,感受不同的風味。

左側這裡就是PODCAST講得,當年掉落米糠的空間。

窗戶跟牆壁都還是保留當年的那個風貌,新的建築體則是由內而外的支撐。

左邊跟廢墟融合共生在一起的,就是大和頓物所。

另外一個洞,就位於結帳櫃臺之前,象徵著1942的德興碾米廠白米落下的地方,也代表2017大和頓物所的重生。

發文的時候也發現,我們聊到的索恩納,也要準備烘豆了。

利用咖啡袋遮蔽的玻璃頂,除了重複利用資源,也有著讓這些因人需求造出的物品,落地歸根的意義。

走進1942年那時候留下的那個空間。

就是這面牆,保留碾米廠的牆壁,留下的庭院,是刻意的設計,不填滿的空間
讓忙碌的生活節奏當中多流一下一些空白。